跨境商品保税商店开在小区门口。

 营满欧”集装箱班列货运量持续增长。

  开放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营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不断证明这一结论。东北老工业基地传下来的财富,在营口人扩大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增值。

  认清自己才能厘清发展思路,面对客观上的资源禀赋,营口向“慢”下手,向“不”动刀,凭效率突围,化好基础为新优势,开辟扩大开放的新时空。

  去年9月,营口市委书记赵长富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再谈扩大开放,“营口将打造开放新高地,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营口市委、市政府部署,强化港口辐射带动作用,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推进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开发建设,加快形成具有营口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运作模式;协同推进营口综合保税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

  营口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搭建双向开放平台,这样的开放体系,对外与全球市场和资源互联互通,在国际分工中争取份额;向内引进产业、资金、物流、信息、人才和技术,为新经济、新产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新空间,也为传统产业升级指引了新方向。

  变区位优势为效率优势 树立开放的自觉和自信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营口市开工建设项目多、项目大、项目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年度计划的57.2%,序时进度全省第一,其中民间投资占比82.6%。同期,营口新发展企业5054户,同比增长49.35%。

  谈及营口近年来的发展,总是离不开“速度”一词,多个项目当年谈意向、当年签约、当年建设。“营口速度”的产生,得益于当地沿海陆域土地丰富,揽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于一身,坐拥吞吐量稳居全国前十的大港口。

  在“营口区位”的描述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组“最近”——这里是东北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拥有国内经满洲里过境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最近的港口;集装箱班列的铁路线、保税物流中心、大型钢厂鞍钢鲅鱼圈新厂距码头都只有几百米远,堪称全国沿海港口中的“最近”。由于临港建厂极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一批大项目聚向营口临港和近港产业区。

  更难得的是,营口有超过200平方公里连片、平坦的国有建设用地,项目摆放不受制约,投资周期大大缩短。

  这样的优势,得天独厚。而“营口速度”一再刷新的背后,是政府“说干就干”的科学决策效率,是抢抓“窗口期”实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强烈愿望,是对不作为、软作为真问责、不手软的决心。更何况,营口还有领先全省的强劲发展势头,还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城市文化传统。

  2017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营口市就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以营商环境的提升、改善,吸引更多的项目企业向营口汇聚,增添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市长余功斌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瞄准重点环节和关键短板,精准发力、强化措施、标本兼治。

  一座座设施完备、风景如画的现代化生态新城从沙盘走进现实,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的营口就像个大开发区,生产要素集聚的“洼地”、各类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较低的“盆地”在这里相继展现。营口通过开放形成新的禀赋优势,实现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进位,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中提升长远竞争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