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10月31日下午,青海省科技厅政基处、计财处、成果办组织有关专家,对青海省人民医院承担,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省医院院长吴世政教授主持的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高原低氧环境下适应、习服及失习服人群脑血管的调节机制研究”进行了项目验收和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在听取汇报及审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质疑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省科技厅政基处吴浩宣读了组成鉴定委员会人员名单,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病学专业主任医师赵秀丽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藏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专业欧珠罗布教授任副主任委员,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病学专业主任医师钟莲梅、兰州军区总医院神经病学专业主任医师石向群、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教授王兆芬、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专业教授杨应忠、青海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病学专业主任医师朱爱琴5人担任鉴定委员会委员。

  吴世政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向专家委员会汇报了课题完成情况。该课题起止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经过课题组缜密、严谨的大量研究工作,课题呈现四个创新点。

  第一,首次从细胞分子、动物模型、现场人体三个层面,对高原适应、习服、失习服人群的脑血管调节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高原低氧环境下脑血流及脑氧调节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缺氧预处理是急进高原人群习服的有效性途径。

  第二,率先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离子通道差异性表达基因谱,表明缺氧预处理差异表达的离子通道基因参与急性缺血缺氧脑损伤的脑血管功能保护的过程。

  第三,国际上首次系统报道了高原缺氧环境下脑血管反应性与血浆NO及eNOS之间相关性及其在慢性高原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第四,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创建高原脑血流及脑氧饱和度的系统监测技术方法,探索了高原低氧环境下脑血管的适应性特征及习服调节机制,为急进高原失习服以及慢性高原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课题圆满完成了项目考核目标:获得CBF、CBFv、SaO2及血管反应性数据;血液与血管反应性相关蛋白和酶表达数据;脑血流调控相关基因表达通路和血管新生基因调控通路;在SCI收录期刊发表3篇论文,另有2篇SCI论文已投稿。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培养硕士3名、博士研究生2名。

  西藏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专业欧珠罗布教授说,此项课题在国际高原医学研究领域有突破,并把重大发现上升到了一定高度,研究方法、手段和内容,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回答或部分回答了在这一热门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具有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兰州军区总医院神经病学专业主任医师石向群说:“今天的课题内容让我感到很震惊,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以往的课题大多是动物实验,而该课题系统全面地从适应、习服及失习服的人群为实验对象,研究结果对于将来的国防建设和后勤保障都极具现实意义。”

  省科技厅成果办刘伟主任建议,课题组在后续工作的开展中,将临床数据充实到课题中,并将不同的关键点申请专利,这也是衡量科研项目水平的重要标准。该课题极具前瞻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高原地区转化应用,以取得更大效益。专家委员会一致评价该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