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边上,有一座因工业而兴起、曾经钢铁“一业独大”的城区——大渡口区。作为国家发改委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国首批试点城市,2014年以来,大渡口区坚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滨江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践之中,探索出一条城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径,迎来了“重生”。

主动融入国家、全市发展大局,找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深刻认识到,唯有立足区情、厘清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找准方向路径,用好禀赋资源,才能尽可能少走弯路、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大渡口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试点之初,大渡口区经过反复研究、反复论证,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明确了“新兴产业之区、品质生活之城”综合发展目标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生态宜居新区、文化休闲旅游区”城区功能定位,以功能、环境、民生品质提升引领城市再造,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至2016年底,大渡口区老工业区调整搬迁改造实施方案中安排的项目已竣工和在建项目达109个,累计完成投资633亿元。坚持每年投入1000万元完善城市规划和设计,累计完成各类规划及城市设计32个,为后续城市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坚持新老并重、错位发展,系统推进产业重构和升级

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大渡口区坚持新产业培育和老企业升级“两手抓”,打造“后重钢时代”新的支柱产业。

一方面,聚焦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休闲等四大新兴产业,调整招商工作机制,组建4个产业工作组,致力实施产业链招商、集群式发展。

“我们这些年累计处理生活垃圾2200万吨,相当于一座6000万人口超级城市一年的垃圾总量。”位于大渡口建桥园区的三峰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垃圾焚烧发电,残余有害物质不到3%,每吨垃圾有效利用的节能减排效果相当于14棵树发挥的作用。“这些年总发电量达到65亿度,作为清洁能源被社会再利用。”

而以三峰集团为龙头,大渡口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使得“大渡口造”环保发电设备占据了全国1/3强。

经过三年多努力,4个新兴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崛起,2016年大渡口区节能环保、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总营业收入达到73亿元左右、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新兴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0%,已经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大渡口区强化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持国内玻纤龙头企业——国际复合公司在巴西、巴林建设生产基地,玻纤年产能突破60万吨,总资产超过110亿元;支持传统装备制造企业——长征重工公司主动调整供给结构,向风电设备、轨道设备等领域发展;支持中石化润滑油与西门子合作建设智能制造工厂,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

2016年,作为全区工业主要载体的建桥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支撑大渡口区GDP回到重钢环保搬迁前的最高水平。

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全面推动城市再造和环境提升

“钢城”如何变“绿城”?大渡口区主动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沿轻轨和滨江“两大发展轴”拓展,统筹提升城市品质与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以基础设施引领城市扩容。目前,已基本建成“五纵五横”骨干路网,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4.5公里/平方公里。

二是统筹实施棚户区改造和城区环境整治。累计建成安置房、公租房约300万平方米;同步推进老旧社区居住环境整治,完成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32条、老旧小区立面整治24.3万平方米、弃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22个、供水“一户一表”改造8695户、燃气安全隐患整治1175户,城市面貌和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持续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完成伏牛溪、跳磴河流域及4个湖库综合环境整治,启动1300余亩工业污染土壤修复,2014年以来新增城市绿地160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区。

同时,大渡口区还结合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盘活区内老旧厂房和闲置土地,传承城市文脉。目前,在重钢工业遗址上打造的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一期项目已建成开放;石棉厂旧厂房变身艺度创文创园区,吸引不少市民参观游览。

以改革创新破除阻碍、凝聚力量,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传统的基地型城区,体制相对僵化,思想相对保守,是转型发展中必须攻克的障碍。为此,我们把改革创新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关键一招。”大渡口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该区围绕“放管服”改革总体要求,全面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许可标准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工作举措。目前,行政审批时限压缩率达到45%,按时办结率保持全市前列,优化了投资兴业的“软环境”。

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创新型小微企业诞生,每5天就有一项创新产品走向市场。采访中,不少创客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大渡口区早已摆脱昔日“钢城”的样貌,从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蝶变”成创客成长的热土。

这得益于大渡口区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目前,该区已出台21条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政府和企业科研投入超过10亿元,组建重庆精准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重庆环境科学院,与陆军军医大学开展军民融合创新试点。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众创空间6个。

到2016年底,全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30个,累计引进和培育创业团队(企业)超过6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为重庆市平均水平的2.14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家。

坚持民生导向,化解转型风险,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针对转型阶段矛盾多发的特点,大渡口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努力帮助群众特别是产业工人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风险。

近年来,2.3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左右,全区建成了5个街道创业就业基地,成功创建市级创业型城市;全区新建成中小学3所、在建6所;成功创建国家医疗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广大群众看到了实绩、得到了实惠,大渡口区正兑现着转型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承诺,从而凝聚起更广泛的发展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