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四次会议召开之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共同主办的“东亚文化之都”与“欧洲文化之都”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 

中国的“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及英国利物浦、希腊雅典、瑞典于默奥等15个“欧洲文化之都”城市的市长以及相关专家,围绕“‘文化之都’ 对城市转型和城市重塑的推动”“‘文化之都’ 成功经验对城市特色建设的启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对许多人来说,于默奥的名字相对较为陌生。这个北欧城市何以力挫群雄、摘得2014年度的“欧洲文化之都”称号? 

白雪与极光 

相伴的“学术之城” 

只有11万人口的于默奥,位于瑞典东部波罗的海海岸。若是乘船,经过波的尼亚湾便能在当天抵达芬兰。和相对较为知名的南方城市斯德哥尔摩不同,于默奥地处北方,进入冬季后便被白雪覆盖,狐狸、大角鹿与极光的相伴更让这座城市透出一丝野性。 

早在15世纪,于默奥就已成为了瑞典东北地区的中心,凭借城里的于默河带来的贸易交流,它的影响力逐渐扩散至整个北部区域。不过,于默奥曾在18世纪末经历了一场大火,城市的一部分被烧毁。为了重现美丽风光,于默奥在1888年栽种了约3000棵桦树,纪念城市“浴火重生”,其“桦树之城”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事实上,这座地理环境优越的北方都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学术之城。以城市命名的于默奥大学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校内设有商学院、艺术学院、环境学院、餐饮学院和理工学院。大学边上则是瑞典农业大学的林业科学研究所。瑞典诺尔兰省的最高法院和诺尔兰省大学附属医院也都建在这座城里。除教学科研单位“扎堆”之外,于默奥的制造业也在国内首屈一指,沃尔沃的卡车生产线和一些生化科技领域的企业都选择在这里扎根。 

引以为傲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精神 

2014年,于默奥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这一荣誉所认可的文化福利其实一直在他们的身边。 

美轮美奂的歌剧院、广受好评的博物馆、自信张扬的节庆嘉年华、世界级的雕塑公园、神秘的艺术画廊、欧洲电影节举办地等,这些或许并不是于默奥最得意、最特别的地方。对于默奥来说,对辩论的提倡以及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倾听的文化精神或许才是城市欣欣向荣的“法宝”。 

于默奥接受一切有内涵、有思想的观点,推崇“自己动手干”的务实态度。这座城市坚信,文化之都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将人们带入幸福的世界,更应该鼓励人们主动参与到书写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去。不同品味、不同流派甚至不同观念的文化人、艺术家以及社会人士在这里聚集,音乐迷、舞蹈迷和戏剧迷所构成的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因此在于默奥日益壮大,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养分”。 

为保障不同口味的文化爱好者们追求自己的爱好,于默奥的多处文化场馆都对公众开放租赁和包场。位于市中心的文化馆维温占地面积达24000平方米,是一个集于默奥城市图书馆、城市艺术厅、女性历史博物馆和人民电影院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在这里,市民可以自发组织体验数字实验室、艺术教学活动和美食集市等活动,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此享受多位一体的文化体验。 

文化创造者的坚实后盾 

在于默奥,市民的“文化基因”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各个中小学校每学期、每学年都会推出专门的学生文化项目,想要报名参加这些文化娱乐体验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只要在市政府的网页上就能轻松找到报名链接。 

每年的9月6日至8日,于默奥还会开展儿童文化节,让9岁以下的孩子们享受为期三天的文化创意嘉年华,此前没有参加过活动的孩子还会获得优先参与资格。市中心附近的港口仓库则被改造成了举办青少年文化活动的最佳场所,在那儿,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共同参与体验戏剧、歌舞以及书画沙龙。 

除了关注孩子之外,于默奥也把自己定位成文化人士创作路上的坚实后盾,保护那些处于萌芽阶段的文化创意理念。 

政府为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们提供的资助和奖学金形式多样,覆盖各类专业人群。具体来说,只要艺术专业的研究生有志于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并且能拿到艺术类院校教授的推荐信,市政府就会对他们提供2万克朗(约合15642元人民币)的奖学金确保其顺利毕业。对于本地的青年杰出艺术家,在经过于默奥文化委员会和文化局的专业评定后,他们就有机会获得5万克朗(约合39105元人民币)的艺术资助金开启自己的艺术项目。对于有出国访问和访学需求的艺术家,于默奥文化委员会每年会选拔2名优秀文化人士,为其牵线搭桥并提供一定金额的资助。 

此外,为纪念于默奥第一座图书馆的建立和图书馆讲座协会的诞生,从1977年起,市政府每年还特别会奖励一位积极推动和举办文化活动的年度热心市民。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瑞典语教师、欧盟中心研究员)